;

前言 去年初我写过一篇文章,叫《思考总是一件好事吗?》,讲的是思考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助力。这一年多来忙忙碌碌,加之社会形势风云变幻,在这个话题上我自以为看到了一些新的东西,与诸位分享。 常有人说,不要情绪化地看问题,这是没错的。 但如果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情绪化,要始终保持客观理性,这话或许有待商榷。 理性客观固然很好,但它不是全部,也不适合单出。 什么是理性? 理解概率世界的真相,能用新的信息修正自己对概率的判断,做到既开放包容,又批判继承,在外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做大概率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理性提供了对世界的感知力,帮助我们触摸世界深层的真相,越是理性充分的人,越能看到许多事物表象背后的真实和潜在的概率支流,对事物的不确定性保有敬畏之心。 可是看到真实未必能带来价值,看到和做到是两回事。在提供执行力方面,过于纯粹的理性反而可能是障碍,理性能做的是探明道路,启动人的燃料来自情绪。 情绪是重要的。 我说的情绪不是那种本能的反应,人本质上都是欲望和激素的提线木偶,有了收获就欣喜,遇到困难就沮丧,被欺负就愤怒,受威胁就恐惧,这些属于兽性在人身上的映射,不是我要说的情绪。 我要说的,是在有充分理性的情况下,让人做出超越利益的举动的情绪。它可能来自道德和情感,也可能来自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一如战国策中《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故事虽然是虚假的,但情…

情绪到底有什么价值 2023年6月19日
;

编辑导语:无论是交换设计师还是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功能时都会优先考虑功能简化和体验优化,从而陷入综合成本过高的困境。本篇作者给我们介绍的复杂度守恒定律,或许能平衡一下交互设计上的复杂度来解决这个困境,一起来看一下。 一、什么是「复杂度守恒定律」 「复杂度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complexity)由Larry Tesler 于1984年提出,所以也被称之为「泰斯勒定律」(Tesler’s Law)。关于Tesler 的一个热知识是,UI菜单中常见的剪切和粘贴功能,最早是Tesler 在施乐之星中 Smalltalk 这一应用中实现的。 言归正传,定律认为: 无论在产品开发环节还是在用户与产品的交互环节,其内在的复杂度都有一个临界值,到达临界值后就不能再简化了,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将固有的复杂性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 例如现实生活中,购物这个环节中,选商品这一动作必须要做的是选择商品、加入购物车或直接付款。但是如何快速的选择到商品就是可转移到复杂度,根据用户的关键词选择还是系统猜你喜欢。 二、「复杂度守恒定律」的应用案例 1.操作页面和用户的复杂度转移 无论是购物类、社交类、应用类(银行、税务等)的APP,大家应该都会发现底部会有常用的切换的图标(例如:首页、消息、我的),这些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应用到的功…

追求用户体验的路上,来了解一下「复杂度守恒定律」 2023年3月17日

“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固有的复杂性,无法简化”。 泰斯勒定律(Tesler’s Law)由Larry Tesler于1984年提出,也称「复杂度守恒定律」。 该定律认为:每一个过程都有其固有的复杂性,存在一个临界点,超过了这个点过程就不能再简化了,你只能将固有的复杂性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 生活中很多我们习以为常,感觉便捷方便的生活方式,是无数卓越的数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等无数的时间投入,才实现的某个小功能,是他们把这些复杂性转移到自己身上替我们简化了。 说回移动端,每个应用中都有其无法简化的复杂度,也不能按照我们个人意愿去除这些功能。这就是为什么飞机稿都简洁好看,而一搬到线上就面目全非。常见的复杂性转移有:“查看更多”、“查看全部”、“查看详情”、“展开和收起”之类的文字做转移跳转,比如:顶部导航栏的更多图标,就是将常用的功能整合并隐藏在首页设计的更多功能模块中,把用户的操作范围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降低操作复杂度的方法: 删除、组织、隐藏 视觉层面的“降噪”方法,删除会干扰用户操作的选项;功能分类明确,围绕用户行为组织信息内容;隐藏那些不常用而又不能少的功能,延迟及阶段性展示。总的来说就是将复杂的信息收起来,展示重要且简洁的界面。 简化交互设计 可以用代码节省用户操作时间的地方,是互联网人一致的追求。例如,B站的一键三…

泰思勒定律 2023年3月17日
;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 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帕金森定律常常被人们转载传诵,用来解释官场的形形色色。 帕金森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 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 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 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帕金森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帕金森定律 2023年3月15日
;

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o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

彼得定律 2023年3月15日
;

圆形监狱(panopticon),又称环形监狱,由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Bentham)于1785年提出。这样的设计使得一个监视者就可以监视所有的犯人,而犯人却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受到监视。

圆形监狱 2021年11月13日
;

所谓恐吓营销,就是厂商虚张声势,故意夸大生活中的危险和疾病的潜在害处,借以推销自己或打击对手。其中看似令人信服、震惊的数据和原理,常常是任意夸张乃至随口编造的。

恐吓营销 2021年10月28日

用一句话说,金字塔原理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这些事情可以很复杂,如: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世界经济五年的走势,以及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等。这些事情也可以很简单,如:小贾见到姑娘为什么会脸红,老妈每天喝半斤白酒是不是很危险,以及当高中时候的梦中情人问你、她现在该不该带着三岁的女儿离婚、你如何回答等等。 对于金字塔每一层的支持论据,有个极高的要求: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穷尽不遗漏。不遗漏才能不误事,不重叠才能不做无用功。 金字塔的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 1、结论先行:任何一次演讲和文章,只有一个思想,将其置于最前 2、以上统下:上下内容要有父子关系, 【案例】所有的工作计划一定是“目标最大”,目标——方案——风险——应急预案,向老板要的资源:人、财、物、时间、权力——五大资源一次要全。 所有的总结一定是“结果”最大,讲成绩先讲绝对值,再讲相对比;吹牛重点在价值贡献。 3、归类分组: 具有…

金字塔原理(简析) 2021年6月22日
;

刘少奇首先说:“那还不容易,你让人抓住猫,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对于这种解决方法,毛主席摆了摆手说:“每件事应当自觉自愿的。”   周恩来回答说:“我首先让猫饿三天,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它会囫囵吞枣般地全吞下去。”毛主席不赞成这种手法。 毛主席笑着说:“这很容易,你可以把辣椒擦在猫屁股上,当它感到火辣辣的时候,它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而感到兴奋不已。”     这个故事说的是五十年代我国进行民族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选择问题。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者说怎样让资本家把财产交出来?这就有三种方法,一是暴力剥夺,这是打土豪分田地式的老经验,只适用于革命时期,不适应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新形势;二是欺骗手段,这只是理论上可行,实际上没用,因为资本家都是人精;三是以无产阶级专政的威慑力为后盾和平共产,把一杯敬酒和一杯罚酒摆在资本家面前让他们选择。最终实行的是第三种方法,资本家选择喝敬酒,主动把财产交出来,避免了被暴力剥夺的命运;政府也不为己甚为资本家留下了足够他们过很富裕生活的财产股份红利等等(即公私合营),此外还敲锣打鼓给他们带上大红花表扬一顿,从当时看事情做的还算圆满。   这个故事虽小,但内容却宏大,短短几句话就生动形象的描述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举重若轻而又回味悠长,实为大家风范。   这个故事…

如何让猫咪吃辣椒? 2021年3月26日
;

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FOMO”),特指那种总在担心失去或错过什么的焦虑心情,也称“局外人困境”。具体表现为无法拒绝任何邀约,担心错过任何与有助人际关系的活动。面对“错失恐惧症”,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此词最早由作家安妮·斯塔梅尔使用,后美国《商业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使用了它,广为传播。错失恐惧症像一种传染病,染此病者不惜代价,无法拒绝任何邀约,担心错过任何与有助人际关系的活动。

错失恐惧症 2021年3月26日
;

本篇文章,简单讲解一个几乎可以完全解构女人的行为的法则。叫做罗伯特·布里夫法则。简称布里夫法则。我看到微博上有些人将Briffaults翻译成不利夫,这个翻译比较生硬,所以在下文就叫做布里夫吧。 罗伯特·布里夫解释了女人的高攀择偶的本性,她们通常都是“向上结亲”。换句话说,她们与雄性发生关系就是为了男人赋予她们的好处: “雌性,而非雄性,决定了一个动物家庭的所有状况。当雌性不能从与一个雄性的结合中获取好处时, 这样的结合就不会发生。” 布里夫法则的推论如下: 推论1:雄性在过去对雌性所提供的好处不能维持两者的未来关系。 推论2:雄性为了维持未来与雌性的关系所提供的任何当前好处都是无效且徒劳的。(参见推论1) 推论3:雄性向雌性承诺未来好处对当前及未来两者的结合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这种作用与时间成反比,直到所承诺的好处被落实,并与雌性对雄性的信任程度成正比。(这几乎就是不可能) 布里夫法则,其实只有一个最基本的假设,那就是雌性与雄性交往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资源。雌性对雄性所做的所有行为,背后有且只有唯一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从雄性身上获取资源。 基于这个布里夫法则,我们很容易反推出女人的行为。那就是为什么舔狗不得house?可以参照推论1,雄性在过去对雌性所提供的好处不能维持两者的未来关系。也就是说你现在无论为女人付出多少资源,将来女人都不可…

布里夫法则 2021年2月5日
;

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源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这个理论就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 2020年10月11日
;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第一个使“路径依赖”理论声名远播的是道格拉斯·诺斯,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诺斯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路径依赖 2020年10月11日
;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禀赋效应 2020年8月5日
;

黑暗效应(Dark Effect)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另外,相对来说,黑夜能够给人一定的伪装空间。在白天的时候,人们往往很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无论面对任何人,总会把自己伪装起来,因为人是群体性、社会性的,在心理学中,这也是一种保护机制。黑夜的时候,人们的感知降到很低,就意味着更加安全,同时,黑夜的空间也让人有了一层伪装的空间,这时候能够展示自己的另一面,同时也不用担心如同白天一般在意行为细节而导致产生的距离感。另一方面,黑夜中,双方交谈所给予的由于地位、身份等所产生的压迫感也会降到最低,利于能够更加愉快地交流。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的人都能根据对方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应该掏出多少心里话,特别是对还不十分了解但又愿意继续交往的人,既有一种戒备感,又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好的方面尽量展示出来,把自己弱点和缺点尽量隐藏起来。因此,这时双方就相对难以沟通。而黑暗登场,对方感官失效后,自己便没了危险,不需要伪装,表情不需要安排,自然而然的自我流露;而自己的感官失效后,人就会变得脆弱而敏感,倾向于在黑暗中抓住同伴的安全感,这种吸附性非常强。所以说,黑暗效应就产生了。

黑暗效应 2020年1月22日
;

从宏观角度而言,爽文无非就是撩拨人们心中的欲望,具体的感受主要是以下三种: 一.畅快感 所谓的畅快,简单说就是随心所欲,自由自我,主要由暴力与性爱获得。 经典的做法有: 1.主角碾压反派。 2.破坏规则,挑战权威,满足叛逆心理。 3.床戏:满足生殖冲动。 4.狠削装B犯/傲娇女,满足现实中的仇富心态。 5.迷宫夺宝,满足红果果的占有欲。 6.胖揍狗腿子。 7.战斗 二.成就感 所谓的成就,就是实现自我价值,以及由此产生的自豪,主要由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主角在逆境中发掘自己的优势,实力渐渐提升。读者因此获得人物养成的朴素的成就感。(为了增强感度,这优势一般不怎么起眼) 这里所说的实力,可以是个人武力,也可以是受主角支配的人力,财力,物力。前者的集中表现形式,就是所谓的“升级”;而后者的集中表现形式,则叫做“种田”。 经典的做法有: 1.推倒冰山美女 2.干翻BOSS 3.制造出某神器 4.调教 三.优越感 所谓的优越感,就是高高在上,受人膜拜的虚荣,主要靠装B获得。如果说畅快感的关键词是“爆发”,成就感的关键词是“稳定”,那么优越感的关键词就是“含蓄”。 经典的做法有: 1.有眼不识泰山 2.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3.这些垃圾,老子赏你了。 但是,道理你尽管懂,可如何表现出来后让你感同身受被带着走,这就需要对故事铺垫、伏笔、节奏等方面的把握了,就好比…

爽文的原理 2020年1月21日
;

自恋人格量表(NPI)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拉斯金于1979年设计的一套自恋测量工具,此后经过历年修订,直到21世纪初仍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自恋测量工具,以其为操作性指标的研究表明自恋与自尊、攻击性呈正相关,并且在亲密关系中是消极的概念。 请表明您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或不同意下面的陈述:   1=非常不同意,2=很不同意, 3=有点不同意,4=有点同意,5=很同意,6=非常同意 题目:   1 我天生就有一种能影响人们的本事               2 我不是一个谦虚的人               3 我几乎敢挑战任何事情               4 我是一个非凡的人               5 如果让我来统治世界,这个世界将会更好               6 我能靠口才说服他人以避免麻烦               7 我喜欢成为注意的中心               8 我将会是一个成功的人               9 我觉得我是个特别的人               10 我认为我是一个好领导               11 我是一个坚定自信的人               12 我喜欢拥有支配他人的权力               13 我发现操纵别人是容易的               14 我坚持获得我应得的尊重  …

自恋人格量表 2020年1月12日
;

Compliance testing

服从性测试 2019年11月6日
;

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这一规律的发现,为经济研究、企业管理、政府决策打开一扇窗户,形成极具震撼力与影响力的服务模式。

峰终定律 2019年10月25日
;

顾名思义,双相兼有心境变高和变低两极性特点,是心境在正常,高涨(躁狂),低落(抑郁)之间往返摆动。

双相 2019年10月9日
;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小鹅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这种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的现象. “印刻效应”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比如,婴儿对电视就能产生一种负面的印刻效应。一个婴儿在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音了,眼睛也能看见东西了这种情形下,如果每天给婴儿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那么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通常会有以下的表现:喜欢电视中的音乐、对母亲声音的反应迟钝,不能专心注视母亲的视线、无法安静、对事物不敏感等等。即使母亲给孩子耐心地讲或唱,孩子也会兴致索然,无动于衷。这些表现,说明孩子已经对电视产生了“印刻效应”。如果不加以及时地纠正,就很容易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知道,人类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用 “首因效应”等概念来表示人类在接受信息时的这种特征。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任CEO…

印刻效应 2019年10月8日
;

全名“死亡之手系统”,也被称为“边缘系统”,其正式名字叫Perimeter,也有人叫它MertvayaRuka/死亡之手。这是最早在冷战时期由苏联于八十年代初建立,之后其他核大国陆续加入的自动化核反击体系,亦是核捆绑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和核捆绑本身一样,其真实存在是存疑的。 死手系统旨在国家首脑与指挥机关以及直接执行核反击的基层操作人员均被消灭或失联的情况下,自动攻击预先设好的打击目标,而打击目标与是否是攻击方无关。也就是说,一旦国家受到饱和核打击而灭国,中央决策能力与核反击能力均被核突击消灭或瘫痪的话,“死手系统”将自动发出核密码及核打击指令,对全球所有拥核国甚至是常规工业国发动饱和核打击,这将进一步诱发其他核大国的死手系统,造成覆盖全球的全面核战争,进一步确保核大战中没有任何第三方获利者,以避免核大战后幸存势力之间的实力差距过大。 拥有强大的核武库以及成熟的核反击能力才能构筑死手系统,而死手系统的触发需要以遭到饱和核打击而灭国以及失去人工执行核反击的能力为前提条件,因此任何规模有限的核欺诈都无法触发核大国的死手系统。

核捆绑 2019年10月8日
;

戏剧理论(dramaturgical )亦称“拟剧论”。是用表演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符号互动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戈夫曼。把社会比作舞台.把全体社会成员比作在这一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认为他们在社会互动中表现自己。努力把握自己给他人造成的印象,使自身的形象能最好地为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服务。 戏剧理论介绍 戈夫曼(E.Goffman)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社会互动的特点。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形象,所以又称“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互动中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的行为反应。 戏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目的。 戈夫曼的戏剧分析理论以个人运用符号的能力为出发点,强调个人内部对话的主观评价的社会的自我,重视符号在互动中的作用,将人们之间的符号互动看作是一门表演艺术,它要研究的实际是个体在社会中的一种互动。 主要思想编辑 1、根据人际互动的场合可以将互动分为两种: 社会机构内经常和持续性的互动;没有界限和临时性的互动。 2、社会机构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

戏剧理论 2019年9月22日
;

1、沉没成本陷阱 大卖场为了节约租金成本一般都地处偏远,去一趟不容易。 就像这个Costco,地处上海外环外,去一趟得开小汽车、打出租车、甚至有人不惜多次换乘地铁公交,光路上一来一回就得花起码四五个小时。 这样一来,你就会想,咱汽油费也花了,时间也花了,一定得多买点,才对得起我付出的时间和路费啊,所以就拼命买买买——这就是沉没成本陷阱。 像Costco、山姆会员店、麦德龙这类会员制超市,价格比一般大卖场更便宜,但还有个门槛,是你必须每年花两三百成为会员。这个会员费,也是沉没成本陷阱。 像我一个朋友的爸妈,平时都挺节省的。昨天顶着35度的烈日过去,在Costco挤了一天,最后竟然搬回家一万多块钱的东西,说累也累了、会费也缴了,不买白不买。 我们往往过分执念已经付出的时间、金钱,从而投入更多来值回“已付出的成本”,这是坑,得绕开。 2、货架陈列陷阱 我有个朋友,专门是给Costco、宜家、麦德龙这种大卖场做商品陈列设计的,一个月工资上五万。 为什么他能拿这么高的薪水?因为他的工作对这些大卖场来讲,很值钱。 他的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你在商场、卖场里面逗留的时间尽量长。逗留时间越长,在里面花钱的可能性就越大。 宜家大家都逛过吧?我每次去逛宜家,都有一种迷路的感觉,会不由自主地顺着它设计的路线,兜来兜去。 眼前和手边,一会出现好看的床品,一会出现晶莹…

沉没成本陷阱 2019年9月1日